• 0

202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见微知萌 发表于 2023-2-6 10: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525 20

马上登录,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光谷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政府工作报告
——二〇二三年一月五日在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程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武汉极为重要、极不容易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6月28日亲临湖北武汉考察,11月5日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致辞,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为我们破浪前行、谱写新篇提供坚强保证、注入磅礴力量。一年来,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疫情持续反复、极端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实现精良开局。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达到18866.43亿元,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综合气力进一步提升,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
——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总数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财产增加值占比超过27%,科技创新蓄势突破,动能转换提速快进。
——城市建设得到新提升。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沿江高铁汉宜段等一批重大枢纽项目开工建设,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突破500公里。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加速建设,长江、湖泊水质持续改善,武汉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城市更加舒服便利、更加生态宜居。
——民生事业实现新进步。民生支出占比77.7%,城镇新增就业29.9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和7.7%,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总体稳定,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扎实起步,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全市上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历经磨练中壮大,推动经济企稳向好。综合施策帮扶纾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出台一系列帮扶措施,累计退税减税降费721亿元,惠及27万余户市场主体;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新增贷款3558亿元,发放纾困贷款805亿元;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对1.5万余家企业实行包保服务。有力有效扩大投资,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发展三年行动,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50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亿元以上财产项目超过800个,落户百亿元财产项目24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发放4.7亿元消费券,举办促消费活动超千场,新开业武商梦时代、万象城等超大型购物中心,推动汉口北等直播电商集聚区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
二是聚焦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着力实行“410”工程,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立柱架梁,国家层面51项支持事项加速推进,地方层面104项建设任务进展顺遂。大力加强平台建设,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运行,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设施启动建设,武汉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建成投运,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等5个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扎实推进成果转化,市级10个科技重大专项全面落实,1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顺遂设立,198个中试平台建成开放,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300亿元。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110万平方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680家,新增国家级众创孵化载体16家;优化实行“武汉英才”计划,新引进外洋优秀人才2046人。
三是更大力度加速财产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构建“965”现代财产体系,努力提升财产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速工业强群补链,实行工业提升三年行动,启动“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重大财产项目落地,东风云峰、吉利路特斯等8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华星光电T3扩产、东风猛士等22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获评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单项冠军产物7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加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行现代服务业提升三年行动,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增总部企业30家、A级物流企业123家、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5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加速数字经济创新突破,出台数字经济规划和政策,组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新改建特色数字经济财产园15个,推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247个,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7万余家,获批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字经济核心财产增加值占比达到10%左右。加速都市农业提质增效,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培育“二品一标”30个,成功创建“江城百臻”区域公用品牌,四大优势财产链总产值突破4200亿元。
四是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城乡区域和谐发展,重点在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优服务上下功夫,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增强城市承载力,完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定“三区三线”,完成长江新区国土空间等重点规划。加速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武汉东站投用,武大高速、武阳高速建成,轨道交通前川线一期、16号线二期通车,江汉十桥、武天高速等重大项目开工,打通微循环道路100条,大力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加速建设韧性城市,建成海绵城市63平方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347公里,架空管线入地291公里,新增外排能力169立方米/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28个,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征收404万平方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行长江大保护“新双十”行动,完成49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明显。加速建设湿地花城,建成各类公园102个、绿道100公里、小微湿地13处,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80%。推动美丽乡村建设,21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启动建设,“擦亮小城镇”行动进展顺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区域和谐发展,《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8个区域交通硬联通项目建成,410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七大重点板块建设全面启动,4个科创和财产合作园落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深入推进。
五是百折不挠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增活力强动能、以开放拓空间聚资源,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覆盖,123个高频事项实现“一事联办”,新增“自助办”事项400项,“掌上办”事项突破1000项,推出156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湖北国控、湖北楚象供应链平台企业等顺遂落户,市文化旅游集团、财产投资控股集团、城市发展集团正式组建,武汉金控、武汉城建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新登记市场主体35.33万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4家、上市和过审企业9家,10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加速提升开放水平,武汉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力度加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获批。新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8条,阳逻港至俄罗斯直达航线成功首航。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华创会等活动成功举办。
六是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58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返还稳岗资金49.4亿元,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950家,实行新一轮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政策,新增留汉大学生31.7万人。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18万人次,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八连增”。新建养老服务设施258个,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4308户。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21万套(间)、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2.86万套,1.3万名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得到解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慈善事业、残疾人关爱帮扶等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23家、托位1.5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5所,新增学位4.09万个。光谷同济儿童医院、武汉儿童医院西院等6家三级医院分院区开业运营,新改扩建区级疾控机构9家。实行“323”攻坚行动,开展慢性病免费筛查623万人次以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中心书城建成投用,武汉图书馆新馆启动建设,100余处户外体育设施建成开放,《母亲》等一批文艺精品荣获国家级大奖,成功举办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盛典、第16届华语青年电影周,武汉成为首个同赛季足球中超、女超联赛“一城双冠”城市。夯实平安稳定基层基础,着力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稳步推进,平安武汉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肃形势,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构筑群防群控防线,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扎实推进,消防救援、信访、档案、保密、参事、文史、审计、统计、仲裁、民防、景象、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不断加强。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各方面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413件,办理市政协建议案3件、提案611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38件,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履行“一岗双责”,持续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行细则精神,政府治理效能得到提升,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8项。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一年,我们沉着应对、克难求成,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爱惜。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精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在汉单位和各驻汉机构,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向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武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外洋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苏醒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我市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消费恢复提振偏慢,民间投资意愿减弱,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面临较多困难,稳就业压力较大。财产转型升级有待加速,房地产、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繁重,城市治理能力有待增强,社会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作风建设仍需加强。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加以改进。
二、2023年重点工作
本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关键之年。做好本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行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布局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速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加速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汉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下降完成省下达目标。
确定经济增长6.5%以上的预期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大概,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符合武汉发展实际。这个目标不仅基于国家重大政策的多重利好,基于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现实需要,更是基于武汉义不容辞的责任继承。实际工作中,我们将笃定信心、奋发有为,全力夺取更好结果。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持续增强稳增长内生动力
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提振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千方百计提振促进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场景,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开释消费潜能。加大消费端政策支持力度,组织系列主题消费活动,积极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有效提振批零住餐等大众消费,加速开释养老、育幼、家政、婚庆、旅游等服务消费,鼓励发展银发经济、亲子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增加城市“烟火气”。坚持因城施策,改善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力推动消费升级。壮大新型消费、带活农村消费,重点打造汉口北、汉正街等10个直播电商集聚区,新增品牌连锁便利店200家、智慧商店1000家。加速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着力振兴汉派服装,打响汉味美食品牌,促进农商文旅联动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消费载体。建设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武广、江汉路、中南路等6个大型商圈,升级黎黄陂路、户部巷、花园道等11个特色街区,支持大型商业综合体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商圈,谋划大汉阳地区、大光谷地区消费集中度设施建设,依托黄鹤楼等平台打造新品首发地,新引进品牌店和旗舰店200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实行“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加大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力度,更好发挥投资“压舱石”作用。增强投资后劲。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大比拼,聚焦先进制造、新兴财产、交通水利、城市管网、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50个以上。开展招商引资大比拼,创新招商方式,强化签约项目落地开工考核,招商引资财产项目到位资金5000亿元以上。破解要素制约。加大土地征迁力度,新增建设用地2500公顷。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装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REITs基金等资金,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突出项目落地。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比学赶超,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900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1840个,推进市级重大项目43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千方百计发展市场主体。实行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力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0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0家。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帮扶纾困,进一步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有力解决企业缺资金、缺工、缺芯、缺电等困难,帮助企业稳下来、活下去、发展好。
大武汉就是大市场。我们要更好发挥市场广阔的优势,充分开释内需潜能,充分激活发展动能,让社会预期好起来,让发展信心强起来!
(二)着力发展财产,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财产转型发展,勇于开发新领域、制胜新赛道,锻造财产竞争新优势。
增强先进制造业支撑力。聚焦财产基础高级化和财产链现代化,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壮大高端制造,加速传统制造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财产集群做大做强。开工建设中信科移动、捷威动力电池等20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海康威视、小鹏汽车等8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加速建设东风本田四厂、迈瑞医疗等1500个工业项目。推进强链补链,开展财产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实行技改项目550个,建成5G全连接工厂20家、智能化标杆工厂10家、智能化示范项目20个、数字化生产线100条,争创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提升质量品牌,建成3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推广35项“武汉名品”,培育50家标准领跑者企业。
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流量经济、楼宇经济。加速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新增金融机构5家,建设全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引进培育总部企业20家。推动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建设软件新城、创意天地、D+M工业设计小镇、岱家山科创城、网安基地软件园等10个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百步亭、光谷东等10个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打造全国现代服务业基地。
增强新兴财产牵引力。大力实行战略性新兴财产倍增计划,加速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持续构建特色新兴财产生态圈。推动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国家财产基地做强主导财产,延伸配套财产,提高集群融合发展水平。前瞻布局未来财产,加速培育新能源、新质料、电磁能、生物制造、类脑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增长点,推动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财产加速成长,建设光电与医疗装备未来财产科技园,争创未来财产先导区,开发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增强数字经济驱动力。深化“双千兆”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5G网、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加速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争创国家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促进财产数字化转型,推动20个数字经济财产园建设和提档升级,打造光电子等1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剖析武汉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企业突破1万家,推出200项以上典型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加速“城市大脑”建设,推进全国智能建造试点,促进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力争数字经济核心财产增加值占比提升到11%左右。
增强财产平台承载力。推动财产园区集约集聚、智慧高效、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抓好“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整理工业净地20平方公里,优化提升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加速培育百亿级特色服务业集聚区、纳税亿元商务楼宇。推动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财产园等提升财产集中度。创新财产园区运营机制,支持各区设立财产投资基金,加强资源要素整合,推动“科技—财产—金融”良性循环。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根本,财产发展是关键。我们要全力拼经济抓财产,让传统财产有盼头、新兴财产有看头、实体经济有奔头!
(三)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更大力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及其在汉基地建设,争创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10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在汉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高水平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速推进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4个设施建设,谋划推动磁束缚聚变中子源等4个设施预研预制。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强化科教、产教融合,支持高校和院所打造大学科技园、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加速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实行创新主体梯度培育行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发展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行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制、赛马制、定向委托制,组织实行10个科技重大专项和8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武汉财产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推进市级工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平台、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速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50亿元。建设东湖科技保险示范区,争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速发展壮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推进光谷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打造全要素创新空间,新建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12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实行“武汉英才”计划,大力培育激情忘我、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加速创建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大力吸引集聚战略科技人才、财产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培育支持本土优秀人才1000人以上。
科教是武汉的核心优势。我们要着力打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加速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四)着力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协同促进武汉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
坚持区域和谐发展,增强“一主引领”功能,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加速建设。
加速提升辐射带动能级。做优主城区,支持江岸、江汉、硚口、武昌、洪山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打造高端服务业和数字经济高地;支持汉阳、青山提高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和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加速冲刺全国百强区。做强功能区,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武鄂黄黄核心区,打造世界光谷;支持武汉经开区建设军山新城,打造中国车谷;支持临空港开发区提升网安基地综合气力,打造中国网谷;支持长江新区加速建设,打造区域重要增长极。做大新城区,支持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引领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产城融合和常福新城、纸坊新城、天河航空城、航天新城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现代都市农业高地和宜业宜游目的地。
大力推动武汉都市圈建设。加速实行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扎实推进244项重大项目和十大重点工程。高标准启动武汉新城建设,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主引擎。加速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强化财产集群跨区共建、科技成果跨区转化、资源要素跨区流动,合力打造6个财产合作园和4个离岸科创园,共同建设武汉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深化公共服务“九同”工程,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圈通办”。
积极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拓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领域,推动区域财产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合作,提高承接财产转移质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省内协作和对口帮扶,深入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
武汉处在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综合优势日益突出。我们要增强引领力、壮大朋友圈,让武汉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区域代价更加凸显!
(五)着力提升功能品质,经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系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编、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街镇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和谐山水城关系,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两江四岸”,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统筹规划新城区建设。强化天际线、色彩、空间形态、建筑立面控制引导,优化城市设计,彰显“极目楚天舒”的城市意象。
大力实行城市更新。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制定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三阳设计之都等26个重点单元优化升级,打造汉阳知音东苑等5个老旧小区成片改造示范点,完成260个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完整居住社区,推动有条件的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2000户以上、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600户以上。加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保护性利用,加大老建筑、老里弄保护修缮力度,让城市更有历史感、文化味。
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骨干路网,完工友谊大道北段、和平大道南延线、白沙洲大道快速化改造、高新二路示范段等15条重点道路,开工富强大街、高新八路、通顺大道南延线等12个重点项目,推进二七过江通道、江汉十桥建设,改造范湖立交、常青立交等12个路网重要节点。建成微循环道路100条,打通断头路20条,提升慢行交通设施146公里。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5号线二期、19号线,开工新港线西延线,续建10条线路,谋划第五期建设规划项目。加速市政设施建设,新增停车泊位12万个,实行道路无障碍设施改造建设70公里,建成海绵城市55平方公里,整治易渍水点19处,新建排水管网100公里,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400公里,建成7个垃圾处理项目,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推进沉湖申报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继续高水平打造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新增滨江碧道11.4公里,推进武汉关阳台、汉正阳台、武昌湾节点等一批亮点工程。实行扮靓街区行动,打造花景大道10条,提升花漾街区15个、花田花海300公顷。推进东西山系人文绿道示范段、东湖绿道三期等重点工程,新改建绿道100公里、各类公园100个,推动绿色驿站进社区,让市民享有更多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
深化城市管理创新。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大城细管,定期开展“城市体检”,创建100个精细化管理示范片区,完成60条道路箱柜美化,修复20万平方米人行道,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500个。加速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拓展应用场景,强化“一网统管”。深化推行路长制,畅通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渠道。
我们要经心描绘城市“颜值”,精细描绘城市“表情”,精致塑造城市“气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六)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加速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推进长江大保护。全面开展“新双十”行动,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速剩余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加强岸电及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速汉江南岸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涉汉问题整改。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强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强化施工和道路扬尘防控,加强夏秋季臭氧污染管控和冬春季颗粒物污染管控。加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推进城市生活污水溢流直排治理,开展污水单元达标创建。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千子山循环财产园固废处置项目。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中碳登”发展,打造全国碳金融集聚区,争创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6个重点行业新建工业项目能耗排放管控,实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建设充电桩6万个,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我们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精良生态成为武汉最持久竞争力,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靓丽风景线!
(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深条理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速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争创武汉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速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行重组壮大、创新发展、上市放大、强身健体“四个一批”,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事联办”“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开展“无证明城市”试点,不断提升“掌上办”“自助办”水平,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规范实行行政许可和行政存案,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可开工”制度,推行“四项合一”联审模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税、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开展市场准入限制专项清理,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政企对接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用心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新创业,切实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顶天立地的民营企业发展更好,让铺天盖地的小店小铺活力更强。
加速做强枢纽节点。深化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推动铁水公空四网互联,争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推进骨干通道建设,夺取开工沿江高铁武合段、武汉枢纽直通线和民航武汉区域管制中心等工程,加速建设双柳长江大桥、汉南过江通道、武天高速、武松高速等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武汉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重大项目,完成天河机场T2航站楼改造。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金控粮食物流基地、武汉工业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加大中欧班列开行力度,合力申建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强商贸流通节点,建设汉欧国际物流园等17个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推进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优化升级,规划建设武汉国际农产物交易中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武汉自贸片区、3个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支持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加速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加大外资招商力度,拓宽对欧招商引资渠道,加速“走出去、引进来”,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实行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引进龙头外经贸企业30家,新增收支口实绩企业300家。做强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打造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外洋仓,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大会、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创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收支口总额增长10%以上。
我们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激活武汉发展“一池春水”!
(八)着力夯实“三农”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7.5万亩,加速发展设施农业、优质特色农产物,提高“米袋子”“菜篮子”保供能力。强化科技兴农,加速建设国家现代农业财产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武汉·中国种都”。加速推进农业财产化,围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培育东西湖走马岭等6个农产物加工区,做强预制菜、烘焙、休闲食品等特色财产,培育“二品一标”30个,推动乡村财产全链条升级。高水平建设蔡甸花博汇、江夏未来家园、黄陂木兰花乡、新洲紫薇、汉南兰岛等10个都市田园综合体,发展直播带货、民宿经济、共享农庄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推进新一轮和美乡村项目建设,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小城镇道路55公里,新增更换路灯3200盏,实现5G网络村村通、城乡基础通信同网同速。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村增万树”工程,开展6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300个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深入开展乡村治理。持续推进“三乡工程”。加速培育新型农业谋划主体,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0家、合作社30家。深化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金融服务和供销合作社等改革,开展农村点状用地试点,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建文明村镇、善治村镇,培育文明乡风、精良家风、淳朴民风。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强国必先强农。我们要强化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九)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深入推进“学子聚汉”工程,新增留汉就业创业大学生30万人以上。实行“就业托底”工程,开展“101”就业援助服务,扎实做好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群体就业工作。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容布局“安薪驿站”,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缓解布局性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全民参保,社会保险扩面新增40万人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行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和市级统筹。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加大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保障关爱力度,健全覆盖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推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推进7个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7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中心(服务点)30个。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启动建设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托位总数达到4万个。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8万套(间),筹集市场化租赁住房5万套,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2.55万套,着力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住房困难。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五育”融合。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所、新增学位1.2万个。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新改扩建中小学25所、新增学位3.3万个。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启动实行“双优计划”,立项建设32所市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55个市级优质专业。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市属高校特色化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速建设健康武汉。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和防疫物资保供储备,强化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保护以及农村等重点区域防控,推进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全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平稳转段。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市第一医院医疗综合楼及皮肤病专科大楼、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心血管病及老年医疗中心,加速推进市肺科医院迁建项目和光谷、杨春湖、盘龙城等区域医疗机构建设,谋划推进长江新区医疗综合体项目。加速区域医共体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创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深入实行“323”攻坚行动。深化新时代爱国卫生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成体育公园10个,新建健身中心(广场)30个,推进全民健身中心二期建设,加速发展竞技体育,积极申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继续办好武汉马拉松、国际渡江节等活动。
着力打造文化强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开工建设武汉戏曲艺术中心,加速建设武汉图书馆新馆、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推进15个城市书房建设,打造“读书之城”。支持创作排演一批汉派文艺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创建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加强史志编纂工作。做强文旅财产,推进文旅资源整合利用和塑造提升,培育壮大一批文旅旗舰企业,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网红打卡地、知名文旅品牌,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网络视听财产基地、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办好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琴台音乐节等品牌节会。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怀,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十)着力筑牢安全底线,扎实开展更高水平的平安武汉建设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有效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行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城市雨季溢流防治,形成初雨调蓄能力80万立方米和日处理能力100万立方米。加速杜家台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完成滠水河治理、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统筹谋划推进汉江、府澴河、鄂东五河流域防洪安全工程建设,确保江河安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夯实粮食和能源安全基础,推进市、区政府储备粮库建设,实行新一轮城市电网三年攻坚计划,加速建设“三特三超”。强化安全生产,持续开展危化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经济金融安全,积极化解政府债务,有效应对财产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扎实推进保交楼等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资源下沉,增强基层服务管理功能,推进共同缔造活动试点拓面提质,群策群力解决好社区助老托幼服务、环境整治等民生关切。深化文明创建,扎实开展“武汉因你而荣”文明实践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加强机关事务管理。高标准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健全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调处和诉讼服务体系,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扎实做好民族、宗教、档案、保密等工作,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本年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我们深感使命在前、重任在肩,要牢记“三个务必”,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立根铸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百折不挠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武汉落地见效。
(二)坚持把为民服务镌刻心中。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坚持工作向为民聚焦,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观察研究,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坚持财力向利民倾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本年市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一律压减10%、项目支出平均压减30%,把有限资金更多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坚持服务向便民提升,力行简政之道,加速数字政府建设,优化市民服务热线,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坚持实事向惠民发力,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本年市政府将更大力度办好20个方面69件民生实事,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三)坚持将依法行政推向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行纲要,把政府举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推进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让行政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四)坚持让继承实干蔚然成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以快干实干出彩出新。突出创新抓落实,以市场意识、法治思维、数字理念引领治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政府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强化统筹抓落实,推动工作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清单化管理。紧盯质效抓落实,严格精准精细精湛标准,提升专业素养、磨炼严实作风,一抓到底、善作善成。
(五)坚持用正风肃纪永葆本色。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行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进精文减会,统筹规范检查考核,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不搞一刀切、层层加码。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永葆为民务实清廉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团结赢得胜利,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加速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汉篇章而团结奋斗!(来源:长江日报、武汉发布)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光谷社区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光谷通·版权声明
1、本帖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网站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光谷通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光谷通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平台,但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以核实,并作出隐藏、删除等处理; 7、光谷通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在不事先通知发贴者的情况下删除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0)
睿智睿智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2023-2-6 23:36:08
戚哥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武汉一年更比一年好
2023-2-6 22:37:35
海诚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2023-2-6 22:22:28
武汉新城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023-2-6 22:21:28
今天很开心,签个到...
清清河边草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3-2-6 21:58:06
歌满山坡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认真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
2023-2-6 21:49:56
瑶瑶雨雨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为我们破浪前行、谱写新篇提供坚强保证、注入磅礴力量。
2023-2-6 21:48:06
修车员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武汉每天不一样
2023-2-6 21:47:08
修车员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实现良好开局。
2023-2-6 21:33: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4, 微网科技.    Powered by Discuz! X3.5    鄂ICP备12013467号-10|网站地图|Sitemap

GMT+8, 2024-11-26 15:42 , Processed in 0.762363 second(s), 4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