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痛别!“中国光谷”首倡者、华科大教授黄德修逝世

丶柳絮诗意了午后 发表于 2022-11-10 15: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捷克
344 0

马上登录,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光谷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1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中国光谷”首倡者、华科大光电信息学院教授黄德修因病于11月8日逝世,享年85岁。黄德修教授的逝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损失,是我国光电子信息领域的重大损失。
国家需求是第一位
黄德修教授是我国光通信领域先行者。他在光电器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半导体光放大等核心芯片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方面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1963年,黄德修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材料与元件专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黄德修由无线电二系(电子系)调入刚成立的激光科研团队,从事固体激光器研究,踏上“追光之旅”。
1981年9月,黄德修被公派去美国俄勒冈研究生中心做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彼时国内在光电子领域的研究已落后美国十余年。“我要研究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这是黄德修出国学习最大的思考。很快,黄德修在该中心参观时,艾里奥教授研究的“半导体光导开关”引起了他的兴趣。黄德修意识到半导体光电子学以后一定会发展迅速,并深刻影响世界,那么中国也一定要有这方面的人才,便毅然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研究,黄德修主攻的半导体光导开关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他在1982年美国光学学会年会上作了口头报告,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1993年美国《应用物理快报》杂志上。
1983年,自美国学成回国后的黄德修以其学术敏锐性,在国内率先开展面向光纤通信的半导体光电子芯片和器件研究,在信息光电子领域艰难起步。1984年硕士毕业来到华中工学院的刘德明清楚记得,“黄老师听说我的专业是光纤通信,一天晚上冒雨来到我住的教工宿舍,力邀我参加他刚刚组建的光通信课题组”。第二天,黄德修就把刘德明带到了他的实验室,指着一台示波器,跟他说道,“你看,这是我们现在唯一的家当,是我从上海一路背回来。”原来为节省经费,黄德修去上海无线电14厂购得一台该厂例行试验用过的140 MHz示波器。就这样,黄德修带领由4位教师和2位研究生组成的“光纤团队”,怀着科研梦,日以继夜摸着石头过河地开展半导体光放大器研究。
随着团队研究的深入推进,研究成果从最初的法布里—珀罗半导体光放大器(FP-SOA)向更具应用价值的行波型半导体光放大器(TW-SOA)推动。团队也先后获得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支持,并在1987年列入国家“八六三”计划的课题。还获得1991年度国家发明三等奖,团队被国科委评为“创新团队”。
“黄老师领导他创建的‘光纤团队’,开创了华中科技大学光纤通信学术方向,尤其是半导体光放大技术的研究,历时30余年经久不衰。”刘德明说道。他告诉记者,如今,半导体光放大技术还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很多学者在研究。
首倡“武汉·中国光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蒸蒸日上。
1998年7月,台湾光电协进会邀请包括黄德修在内的6名专家访问宝岛台湾,此时黄德修已任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主任。当时的台湾光电协进会是台湾光电子的行业性协会,在台湾光电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台湾访问最后一天,两岸学术交流,时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陈良惠介绍了中国信息光电子方面的研发情况,黄德修介绍了武汉地区光电子的发展状况——在华中理工大学周边,既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船重工光电所这样的物理电子研究机构,也有长江通信、长飞光纤、楚天激光等光通信、光电子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黄德修灵光一闪地加了一句:“这很类似美国当年的硅谷。”在后来诸多媒体的采访中,黄德修都表示,虽然当时只是一个类比,却成为他随后提出“中国光谷”建议的灵感所在。
一个月后,在英国参加学术会议的黄德修碰到了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周济。两人都忙于学术访问,已经许久没有见面,异国相遇,没有寒暄,周济上来就说道:“黄教授,看来光电子要大搞。”
从1997年出任校长以来,周济一直在探索“产、学、研”三足鼎立的发展思路,他的所想所急都在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成能够带来社会经济价值的生产力上。周济在英国感受到了光电产业的潜力,见到黄德修后他终于一吐为快。

周济的支持让黄德修很兴奋。他茅塞顿开,美国的硅谷得以形成,就是仰赖斯坦福大学对本地微电子产业的推动,华中理工大学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如果华工可以像美国斯坦福大学那样推动本地区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一个“光谷”的雏形呼之欲出。
回国后,在学校的支持下,黄德修起草并向武汉市政府提出《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这份建议以华中理工大学的名义在1998年12月递交给武汉市政府。刘德明告诉记者,在《建议》中,黄德修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和大胆的提议。
2000年春节前夕,黄德修参加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专家团拜会。会上,他先分析了武汉的支柱产业钢铁、汽车产业的局限性,又阐述了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前景,言至高潮,他斩钉截铁地说:“未来50年,武汉的发展要靠光电子!”
同年,湖北省、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确定将光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2001年,体现一座城市时代决心的“武汉·中国光谷”获批建设。
紧抓光电子不放松
正当“武汉·中国光谷”成为湖北省“抢抓机遇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成为“武汉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时,国际上的IT泡沫正在悄然形成。
1999年底,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光纤通信领域违背市场规律的盲目生产,造成光纤通信产品的大量积压和相关公司的严重亏损,一些公司纷纷倒闭。这对刚起步且满怀信心的“武汉·中国光谷”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一些朋友对黄德修打趣说,“黄教授你所提的‘光谷’,要‘光哭’了。”
面对这些善意的玩笑,黄德修坚定认为国际上出现的IT泡沫不能改变光电子产业必将大发展的趋势,更不会出现在光电子产业正在崛起的中国。2002年,他还写了题为《抓住光电子不放松》的报告,呈交给武汉市政府。他在其中写道,“未来50年,武汉的发展要靠光电子。希望‘武汉·中国光谷’能成一个品牌而闻名于世,为我国富强作出历史性贡献,这就是‘光谷梦’。”

所幸“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未受当年国际光电子产业下滑的干扰,反而将其视为抢占国内外光电子市场的机遇。原有大型光电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显著增加;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0多家企业相继落户“武汉·中国光谷”。
为给“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提供后盾,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于2003年由科技部正式获批筹建,旨在加强光电子学科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建设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学校一年的时间就获批了这个实验室。在发展中,实验室的确为‘中国光谷’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支持。”刘德明说道。
“黄老师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光谷之父’我认为是对他恰如其分的称呼。但黄老师本人十分谦虚,他经常跟我们说,不要谈个人的荣誉和评价,只要对光谷发展有帮助,我就很满足了。”刘德明说。
如今,黄德修首倡的“武汉·中国光谷”成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武汉“名片”,已是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的知名品牌,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
对于光谷未来的发展,黄德修也很关注,他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未来,一个“世界光谷”、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将不负大家的期待。
他待学生如亲人一般
“黄老师于我,既是恩师,也是益友。他如同我们的亲人一样,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家庭都很关心。”说起恩师,刘德明说得最多是老师如亲人一般。
作为恩师,黄德修有严父的一面。作为刘德明的博士指导老师,黄德修对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多次指导修改,“黄老师非常的严谨,对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他一遍又一遍地审阅修改,包括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一一指出。”从黄德修的身上,刘德明也学到了严谨的科学家精神。

作为亲人,黄德修更有慈母的一面。1985年,刘德明举家搬到武汉,黄德修竟然亲自带着一帮老师和学生来帮他卸车搬家具。 “那时候黄老师已经是学校有名的教师了,亲自来帮一个年轻老师搬家,这个真的很令我感动。”刘德明告诉记者,在数十年的相处中,自己一家三代人都受到了恩师的关爱。
在华科大光电学院教授黄黎蓉的心中,二十多年来,恩师不仅是恩师,也是慈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他就超越了导师的概念,成为了慈父一样的存在,或许就是在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中,就在他对我们的关心鼓励和期盼之中,就在他用那满口湖南乡音,从最开始喊我‘小黄’到喊我‘Lirong’的过程中。”黄黎蓉说道。

黄德修教授德高为师、行为世范,近六十年持之以恒教书育人,出版专著和教材9部。他先后培养了142名博硕士研究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光电子信息领域的栋梁之材。

                    
YtQY48db6Xb3ZNlE.jpg
光谷通·版权声明
1、本帖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网站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光谷通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光谷通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平台,但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以核实,并作出隐藏、删除等处理; 7、光谷通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在不事先通知发贴者的情况下删除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4, 微网科技.    Powered by Discuz! X3.5    鄂ICP备12013467号-10|网站地图|Sitemap

GMT+8, 2024-11-25 13:31 , Processed in 0.536253 second(s), 3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