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这3个闻名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养育子女最残酷的真相

今夜无雨 发表于 2022-11-16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1191 20

马上登录,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光谷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超过1500万人浏览。

里面有一位母亲,讲述了女儿抑郁的故事,她无比迷惑:
家里吃喝不愁、父母恩爱,孩子读着全省第一的高中。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人类的幼崽需要情绪上的连接,而大部门家长“爱无能”
就如微博上一句被转发过上千万次的话一样:“父母在等孩子一声道谢,孩子却在等父母一声致歉”。
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但往往也是给孩子伤害最深的人。
下面这3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如果你看懂了,相信你对孩子的教诲,一定会有新的思考。

华生:小艾伯特实验
恐吓式教诲,让孩子抑郁一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一个闻名的理论: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华生精心策划了小艾伯特实验。
1920年,他找到了9个月大的婴儿小艾伯特,作为实验对象。
华生源源不断送来礼品:雪白的小鼠、可爱的兔子、淘气的猴子。
看着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小艾伯特喜欢极了。

他兴奋地伸出小手抚摸这些小动物,舒畅地玩耍。
两个月后,每当艾伯特想伸手摸小白鼠时,华生就会敲击铁棒,制造出巨大声响。
小艾伯特被响声吓得剧烈抽搐,哇哇大哭,非常痛苦!
此后,只要小艾伯特想要摸小白鼠,华生就敲响铁棒把他吓哭。

一周以后,小艾伯特只要一看到小白鼠,就控制不住地尖叫。
实验的最后,小艾伯特对一切带毛的东西,乃至是圣诞老人、髯毛,都恐惊不已

小艾伯特连圣诞老人都怕了
华生从这个残忍的实验,得出了结论:
人的恐惊,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可以通过惩罚和恐吓,禁止孩子做不好的事。


孩子就应该被当做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改正。
……
可是,这些漠视孩子情绪需求的冷酷训练,会导致儿童心理非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在6岁的时候,小艾伯特永阔别开了这个世界。
华生还把这种理论,运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他以为,孩子摔碎了花瓶,只要唾骂他,就能让孩子再也不摔碎花瓶。
他以为,孩子做错了事情,只要棍棒教诲,就能让孩子再也不犯错。
那么,在他缺乏感情的惩罚+恐吓教诲下,孩子们成为行业精英了吗?
结果,三个孩子,一生都是悲剧。
大儿子雷纳,患上了严峻的抑郁症,三十多岁时就自杀身亡。
女儿性格暴躁易怒、酗酒成性,多次自杀,最终身亡
另一个儿子,吊儿郎当到处流离,靠救济生活
被恐惊支配的孩子,会长期处于告急状态,产生无力感,自卑感,丧失安全感。
即使恐惊得到缓解,影响也不可逆,将刺痛孩子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诲。
没有情绪的养育,最终将养育出情绪匮乏、心理扭曲的孩子。


哈洛·恒河猴实验
心理抚养,重于物质抚养
哈洛也是一名心理学家,他不认可华生的观点,认为“爱”才是养育孩子的关键。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他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此中最闻名的就是——代母实验
哈洛将刚出生的小猴独自放在笼子里,正常提供吃喝。
结果,他发现小猴对笼底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留恋。如果把绒布拿走,它们就会发脾气。
于是,哈洛给幼猴们筹划了两个「代母」。
一个是「绒布妈妈」,摸起来舒服柔软,但不提供食物;
一个是「铁丝妈妈」,胸前安装奶瓶,24小时提供奶水

刚开始,幼猴们大多选择了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
但没几天,一切都变了。
大部门的时间,幼猴都更乐意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只有饥饿难耐时,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而且只要一吃饱,就又里面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无用的抚触”,似乎比“有效的奶水”更为重要。
接着,哈洛做了进一步的试验:他把蜘蛛、小狗、小熊等发条玩具,放进笼子。
受到惊吓的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向“绒布妈妈”,仅仅抱住妈妈,慢慢地安静下来。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幼猴也不奔向“铁丝妈妈”,只是独自缩成一团,一边颤抖一边尖叫……

哈洛从这个实验,得出了非常闻名的结论:
爱源于打仗,而非食物。


孩子对母亲的情绪需要,远远大于生存需求。
母亲的关爱、接纳、安慰,对孩子的正常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后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也不断证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心理联结中断,会产生“亲子中断创伤”。
长大之后,容易出现对抗型品德,孤僻、抑郁和自闭,乃至会出现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
最后,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在孩子的早年,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养育孩子,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
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留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源,教他做人办事。
这种心理抚养,比满意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儿童的成长是怎样被影响的?个人的行为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围绕着这些话题,心理学家班杜拉,从1961年起进行了一系列“波波玩偶实验”。

班杜拉约请了72名小朋侪参与实验,此中36个男孩、36个女孩。
他们被分成3组:第一组、第二组是实验组,第三组是对照组。
前两个实验组的实验内容,截然相反。
第一组的孩子,被带进一间游戏室,里面放置了许多玩具和一个波波玩偶,还有一位成年人。
这个成年人对“波波玩偶”大打出手——用锤子敲,抛到空中,嘴里发出“砰、嘣”的声音。

第二组的孩子,也被带进一个同样部署的游戏室。不同的是,成年人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没人注意房间里的波波玩偶。
随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孩子,被带入一个实验室,里面准备了波波玩偶、锤子、棍棒、洋娃娃、玩具车等。
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不受干扰,也没有成人干预。
结果,实验人员发现:
看过暴力行为的儿童(第一组),对“波波玩偶”体现出的暴力倾向,远远高于其它两组。
他们会模仿之前看到的暴力行为,用锤子捶波波玩偶,摔打波波玩偶……

班杜拉得出了一个简单却残酷的事实:
目睹成人的暴力行为,会引发孩子的暴力行为。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会偶然识地观察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能察觉不了,但真的会改变孩子一生。
正如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
全部的教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美满上。
当你自己都像扶不上墙的烂泥,就不要指望孩子能乘龙上天。
当你积极乐观,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2009年,《柳叶刀》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
2016年,中国疾控中央发布数据:中国青少年自杀率排活着界第一。
2020中科院统计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是24.6%。
几乎,每4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
抑郁症的成因固然非常复杂,自杀的缘故原由也涉及多个方面。
但毋庸置疑,此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童年”和“家庭”。
到底怎样做,才华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孩子,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父母子女一场,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但愿全部的家长,都能多看点心理学实验,学点心理学,去读懂你的孩子。
给予孩子温暖而有力的保护,让孩子拥有积极向上成长的底气!
-END-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光谷社区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光谷通·版权声明
1、本帖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网站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光谷通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光谷通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平台,但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以核实,并作出隐藏、删除等处理; 7、光谷通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在不事先通知发贴者的情况下删除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0)
戚哥 来自 湖北武汉
如果家长就是在没有爱的环境下长大,哪能有能力去爱孩子啊!
2022-11-16 15:16:09
向自由奔跑 来自 湖北武汉
已经抑郁的家长如何教育出不抑郁的孩子?
2022-11-16 15:26:58
马兴 来自 湖北武汉
主要现在是孩子太少了,过去一家兄弟姐妹几个,天天打打闹闹的也很开心,哪有什么抑郁,大人也为了家上班挣钱,哪有时间像现在一样精心的管孩子。现在生活压力大,环境压力大,社会压力大,孩子又少,出了学校门进辅导班们,再进家门写作业,这样还天天怕落后与人,哪来的快乐,家长也是为了生活天天忙的焦头烂额。所以现在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奖励生三胎都没人愿意。要从根本层面上解决问题。
2022-11-16 17:00:42
硪柩濕硪 来自 湖北武汉
当父母没有培训就可以成为父母,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
2022-11-16 15:57:36
一路向东 来自 湖北武汉
我在一个小城市,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两年也开始学习心理学,接触家庭教育,做父母的是最需要学习的群体,但是真正有这样意识的人却不多,而只有当痛苦来临的时候,很多人才猛然惊觉自己太无知犯了许多教育的错误。更可悲的是,有些父母从来不会去自省,永远没有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多源自于父母教育的伤害,所以很多本来带着最纯净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的可爱天使们,到最后却伤痕累累,甚至绝望的主动离开这个美好的人间,为人父母却还在无知无觉中,多么让人痛心[流泪]
2022-11-16 21:39:34
精诚至 来自 湖北武汉
为什么是家长懂心理,难道老师不需要吗?
2022-11-16 15:43:56
戚哥 来自 湖北武汉
特别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基本不会对他发脾气。今天不小心跟他说话大声点,就自己反省自己!我自己在压抑的家庭中长大,自己经历过失望,绝望!所以,一定不会这么对孩子!
2022-11-17 00:11:51
修车员 来自 湖北武汉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孩子对母亲的情感需要,远远大于生存需求。母亲的关爱、接纳、安慰,对孩子的正常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2022-11-16 15:49:06
歌满山坡 来自 湖北武汉
在我家里,妈妈是最辛苦的人,但也是我想远离的人,她会省吃俭用,节俭到让人窒息的程度,她很勤劳,都快七十了还闲不下来,她和亲戚都不怎么处的来,因为她怕花钱,怕浪费时间,她要赚钱。尽管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她总让我觉得花钱有负罪感。我觉得很多时候和妈妈在一起会觉得压抑。可是越长大越会觉得我很多方面像妈妈,我过得吝啬,害怕和别人交往,害怕逛街,买什么都要比了有比,我觉得自己过得很累,也觉得我让孩子老公也过得很压抑,我想改变,但真的很难,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影响真的伴随一生[泪奔]
2022-11-16 21:32: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4, 微网科技.    Powered by Discuz! X3.5    鄂ICP备12013467号-10|网站地图|Sitemap

GMT+8, 2024-11-25 06:52 , Processed in 0.473429 second(s), 4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