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忠 发表于 2021-12-15 17:35:58

中国经济坐标里,武汉城市圈何以堪当“第四极”?

文 | 易不二
来源 | 螳螂观察(ID:TanglangFin)


在过去150年历史中,武汉曾多次备受瞩目。


1890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力主洋务,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大厂“汉阳铁厂”在武汉拔地而起,中国钢铁工业正式起步,中国工业文明由此觉醒。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617d76d175644642b309d523f8ae1fc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83naNBvOWQldk1ioDX%2B6lq%2FxEQU%3D
(来源:见水印)


1911年,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人,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27年,中国革命面对重大危机,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这场被后世称为“八七会议”的历史转折点,确立了武装斗争救中国的大方向。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壮举。


然而,在2021年年初,随着成渝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各大媒体争相将“中国第四极”的位置冠予成渝城市群之时,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首的武汉,也只能咽下“中部塌陷”的无奈。哪怕,“武汉城市圈”早在2006年就被写入中央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84dedb5c072a49c2bcc0fe43062c1aea~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K5AIQNO2fzctFUuvXCi5krhf2no%3D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


当然,“第四极”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成渝和长江中游之间的竞争,反映的是城市发展的繁荣与活力。


只是,在中国经济版图的价值坐标里,以武汉为首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还需撇开外界声音,把脉城市实力。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9b6a8931b1ab420ea0490d64216e9c9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hRzJkausPjShHuLYcH7SIgiBMUw%3D
长江中游与成渝,
为何难分伯仲?


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提出“城市圈”这一概念以来,已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的发展相当迅猛,带领中国沿海地区率先起飞,成为支撑全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地区。


幅员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要紧跟沿海发展脚步,朝共同富裕的目的迈进,也迫切需要强大的内部引领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都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关键存在。假如中部不强大,东部的资源优势也无法传导到西部,而西部的能源优势也难以被东部充分利用。


因此,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中部崛起层面,照旧西部大开发层面,大力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都是势在必行。


长江中游与成渝这两大城市群,在担当中国“第四极”的展位位置上,又各有优势,难分伯仲。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3c4de87ea4541eda50ca95bdb9e42c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lMTWX6wC45fmPEgsSSBy2WveTU8%3D


从体量上看,无论是人口、面积照旧GDP,长江中游都要明显优于成渝。


长江中游城市群跨域了湖北、湖南、江西3个省31市,有约32.6万平方公里,面积是珠三角的6倍、接近成渝的2倍,是目前最大的城市群。其覆盖人口达1.25亿,仅次于长三角的1.5亿常住人口,高于成渝的1亿常住人口。


人口、面积之外,GDP总量更是城市群体量的关键指标。


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GDP总额超过8.9万亿元,遥遥领先于成渝城市群的6.8万亿元。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667b46a60634a4591180aeb3a14187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OhD9S3tlxZJfxXltCmNvcLFIHXo%3D


但从经济发展的融合程度来看,拥有浓厚文化认同的成渝,又明显比横跨多省“散装”而来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更能发挥协同效应。


在这一点上,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武汉也自揭其短,认为还需结成更加紧密的战略共同体。武汉市的主要领导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商会上,就倡议要加强四省会城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等对接,共谋未来发展。


但论城市群的产业层次和城市群内部的发展梯度,成渝就完全不及长江中游。


长江中游城市群只有武汉一个国家中心城市,而成渝城市群有GDP万亿规模的重庆,与千亿规模的成都这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但成渝在区域内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却不及武汉。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省会,武汉、长沙的GDP早已加入万亿俱乐部,南昌也在朝突破6千亿目的发力。除此之外,襄阳、宜昌、岳阳等一批3-4千亿GDP规模的城市也在强势崛起。


但成渝城市群除了重庆与成都之外,内部城市却“青黄不接”,成绩最好的绵阳处于3千亿GDP规模的位置。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ba8273aa308b407fa2ae9f99658a0d59~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dNxaybbZ3FclnQYDlHCmYctqc2c%3D


资源过于集中,没有可以扩散的次中心“腹地”,也导致了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层次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上,还需朝长江中游城市群看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fab954025154ca1a2b69c27c49cb18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2FgdFbXisUZ0KWM7CqE5TuqO3PTo%3D
“1+8”
的18年


成渝城市虽有“双雄”但内部城市却难以接力,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却能形成接力梯队,这一优势局面,更多的是得益于武汉城市圈的集中引领。


因为,从城市群本身的发展来看,中心城市圈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九省通衢,占据独特地理位置的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重要时刻——内陆开埠、武昌起义、北伐战争、解放中原等都担起了重要角色之后,面对“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新时代使命,武汉开始扩容“朋友圈”聚力。


2002年6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陈诉中提出:“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圈——武汉“1+8”城市圈,就此启程。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64fb11bb747647d5b1331eb09ea742f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K7nwlAMF%2FmZExnKVE%2FhVZs%2FIwOs%3D


至今,已经“成年”的武汉城市圈,在经历了全面推进、提质增效、融合贯通的发展之后,早已证明了引领者该有的实力与作为。


对于武汉来说,2020年的特殊性举世皆知。但武汉城市圈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仍然高达2.64 万亿元,在中西部都市圈中稳居首位。2021年前三季度,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9%。据这个态势,预计2021年,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的中西部领先优势会进一步确立。


这片英雄地皮,能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重创中修复,并以惊人的生命力实现反转增长,核心支撑点在于武汉“1+8”城市圈的“1+8”产业分工合作。


比如,以“汉阳铁厂”为代表的“共和国工业脊梁”,曾经的铁血与光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全面提档,涅槃重生。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紧跟国家工业的转型,升级为汽车、光电子、芯片等智能制造产业,迈步新的发展能级,并带动周边城市走向“九城合一”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截至2021年9月,武汉城市圈规上工业企业到达8467家,居中西部第一。


其中,作为尖端智造业的“光芯屏端网”,以聚集了1000余家光电子信息企业的武汉光谷为“核”,辐射至鄂州、黄石、天门、潜江等域内城市,合力托举成三大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之一。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ff393d5cf6d94c0e8b5851c2af32cc3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vvydUIThoOIoiibYvDZpJnlcAe0%3D
(来源:长江网)


这种分工明确、合力共赢的产业分工,在新兴的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武汉的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已达4000亿元。并且,光谷生物城的“飞地”园区在省内已达16个,并与天门、仙桃、黄石、黄冈等4个域内城市共建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地方产业园。


除了产业有联动,在最为关键的人才与科研实力上,武汉城市圈拥有103所普通高校,以高校发展质量竞争力全国前三的实力,与珠三角、长三角、大湾区并驾齐驱。


如此一来,在“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一体化产业格局下,人才优势也随之扩散至城市圈,不仅武汉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咸宁、黄石和鄂州等城市早已从人口净流出转为人口净流入。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512fae809b4640ea86b831facb51c70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zfanpJV44V6km%2BNxxMm%2FCutnmXk%3D


有了人才的底层竞争力,产业创新力就能持续迸发活力。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全球城市集群创新指数陈诉”显示,武汉创新指数4年连进18位,位列全球第25、国内第6、中西部第1。


这也有力地推动了武汉城市圈经济结构的高质量转型。2013年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一、二、三产业结构由9.8:49.5:40.7转型为5:40:55,高质量发展成果已经显现。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eb1f4380a554d97bde30775a4ee0683~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6BJm2apTWpS6LnabP1whoFS0dDE%3D
“第四极”
定论中部的必然


在“第四极”的猛烈博弈中,武汉奋力彰显“中部崛起”的引领担当,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开了新的竞争格局。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另一核心力量,长沙也在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对内增强辐射力和引领力,并增强城市活力和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长株潭城市圈能够与武汉城市圈一起,成为国家顶层设计中的一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速武汉、长株潭城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https://p6-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971c6494ca641ba84e07f4fb0ae55f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9tb4WeotmyilSoakbgPNGnEhnfE%3D


而南昌在深刻反思“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后,也以武汉、长沙城市圈为目的,喊出“敢于再打一枪”的声音,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武汉城市圈的引领力之下,长沙、南昌城市圈呼应而来,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鼎足之势,争得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第四极”的应有之位。


这样一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连接南北、启承东西的战略价值与区位优势下,又能与成渝城市群合力带动西部大开发,为中国经济版图开创新格局。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b279d7803684f51a6b99a5cdffaf0f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lOM3UxiRMfb4hgOmuLN%2BbCIhSpQ%3D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第四极”站位打开的更大发展机遇下,武汉城市圈在综合实力、协同发展的提升上,又迈入了新的台阶:


承接武汉成果转化和产业的黄冈,引进落户产业项目31个,总投资218.56亿元;


鄂州的水陆空多式联运体系,为武汉城市圈走向世界铺就立体交通网络;


黄石不仅“家里有矿”,还聚集了全省三分之二的PCB企业;


咸宁在绿色农、林、水产业之外,正如火如荼地打造500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武汉的轨道交通10号线延伸至仙桃后,一批批企业也选择了在仙桃生长;


潜江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建成,成为了武汉的“追光者”;


武汉城市圈的大健康产业,已在天门扎根;


孝感紧跟武汉步伐,共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目前已完成新能源车及零部件企业100余家的“安家落户”。


“九城如一城”的抱团态势,使得武汉城市圈以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面积,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共享了超过60%的GDP总量。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23d025512234613b5e0765964c9bdb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7lKBMg58B0QJwWW08fXgrktsDGU%3D


这也让武汉城市圈的引领者姿态更加凸显,以城市互融、产业互旺、人才互通等方面共生共荣的标杆之势,与长沙、南昌城市圈“兄弟同心”,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从中国“第四极”,进位世界城市群。


再回望过去150年历史,武汉其实从未阔别聚光灯。


力主洋务的张之洞时代,武汉是在上海之后,位列第二的“大武汉”。


改革开放之前,武汉的综合实力是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外的省会城市。


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之后,武汉仍然以磅礴之势再出发,跻身全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前十。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8186f16dcfef48e29b30b493cbc824b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847501&x-signature=7e38gPWsbc7tgMi%2Be%2F7LZ6FnQQU%3D


从而,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武汉将以达1310万人口,2.65万亿GDP,在全球城市经济增长量中排名第11位。


现在,在国家共同富裕与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下,武汉“1+8”城市圈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又将中国“第四极”的镁光灯点亮。


这是桂冠,更是责任。


但长江中游这个任何城市都不是配角的城市群,已经列好队形,挺起“大国崛起”的“中部脊梁”。


参考资料:
《武汉城市圈,如何“1+8>9”?》湖北日报
《被低估的武汉城市圈,被期望的“中国第四极”》喻家大院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再次握手!成渝“第四极”面对变数?》西部城事
《武汉城市圈是个什么圈》新华网
《那不只是武汉,那是中国的腰板》虎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光谷社区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向自由奔跑 发表于 2021-12-16 13:28:45

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是武汉。这是历史所证明的。 毛主席十分重视武汉。武汉那时是除北京之外的我国笫2政治中心。

海诚 发表于 2021-12-16 08:39:43

提桭内陆经济城市圈,必须要把武汉定为战略目标,才能实现中心开花,花开大江南北实现全国全面发展的壮丽蓝图。

玳而 发表于 2021-12-16 08:25:43

看好中部城市圈

修车员 发表于 2021-12-16 14:44:24

第四极不是已经确定成渝了么,顶多争取第五极还差不多,[捂脸]

今夜无雨 发表于 2021-12-19 06:55:20

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圈组成中三角城市群,无论哪方面都要强于成渝。关键是有三个婆婆,短期内不能破除沟通协调研究研究的壁垒。如果将湘鄂赣合为一个省,中三角城市群统一规划布局、高度融合。由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管理城市圈范围内的区县直接对省里负责,撤销其它地级市,节省庞大的地级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或者将中三角范围单独设立一个直辖市,融城一体化的问题也解决了,发展会更好更快。

武汉新城 发表于 2021-12-16 12:16:41

醒醒吧!还中部城市圈?安徽江西都加入长三角,湖南融入珠三角,剩下湖北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就是为啥“中部三角”喊了多年,结果一盘散沙的原因。

今夜无雨 发表于 2021-12-16 11:55:39

但愿武汉发展越来越好。????????????????????

睿智睿智 发表于 2021-12-16 07:10:56

三大经济区环绕中部地区,吸附了大量劳动力到东部沿海打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戚哥 发表于 2021-12-17 20:28:30

不是定了成渝第四级了吗?啥意思?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经济坐标里,武汉城市圈何以堪当“第四极”?